近日,记者从省国土资源厅获悉,由省国土资源厅组织,省地产开发服务总必赢公司和西安理工大学完成的《陕西省卤泊滩盐碱地综合治理的和谐生态模式研究与实践》,通过了省科技厅的鉴定。鉴定委员认为,总体达到了同类研究的国际先进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建设、公路建设、机场建设等土地用量巨大,土地供求矛盾日益突出。这项研究成果,治理盐碱荒地效果显著,变往日无法利用的废物,为高产稳产的农业生产良田,对于保证农业生产后备土地、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意义十分重大。
卤泊滩盐碱地综合治理始于1999年,是陕西省第一个“耕地占补平衡”异地开发试验项目,也是全国第一个必赢公司化模式“耕地占补平衡”造田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省地产开发服务总必赢公司大胆探索、创新思路,总结出了“改排为蓄、水地共处、和谐生态”的盐碱地综合治理新模式。将盐碱地治理的核心由“排”改为“蓄”,借助蓄水沟水位高低和水中盐碱浓度高低,依靠小范围内微循环加速水盐交换,改变土壤中盐分分布,逐步向下压盐改良耕地,逐步修复生态。这一模式揭示了重度盐碱地治理中蓄水沟在蓄水条件下的循环加速压盐机理,揭示了卤泊滩区域水盐分布和平衡机理。通过总结研究,建立了工程优化设计模型,提出了工程实施的“模式-工程-措施-技术” 四位一体的实施框架和“工程-生物-农业”的措施体系,将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结合,实现综合治理,通过“人工-自然”二元措施把重度盐碱地改造成为优质耕地。对干旱缺水地区盐碱地治理,保护生态环境意义重大。
该项目治理开发新增高标准耕地10230亩,治理中低产田约15710 亩,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使富平、蒲城等县的1580 0群众受益。按照养活一个人生存至少需要耕地0.8亩推算,新增的10 230亩耕地,可养活12800人。按现有玉米、棉花、小麦等价格折算,截至2008年11月,卤泊滩盐碱地综合治理一、二期新增的3095亩耕地累计总产值已达3249.75万元,纯收益累计约1863.55万元,治理工程投资已基本全部收回。
据了解,全国约有5亿亩盐碱地。其中,我省约有37万亩,大部分分布在干旱缺水、生态环境脆弱、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受水资源和资金成本等因素影响,基本未治理。该项目与传统的治理模式相比较,每亩可节约投资4300元,仅此一项就可节约投资约16亿元。如果能够应用此项研究成果进行开发,那么将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大大缓解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土地供求矛盾。